接种疫苗后发热是正常的生理现象。接种疫苗的目的是预防传染性强的疾病,如流感、伤寒等。当疫苗进入人体时,它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攻击,迫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,从而预防相应细菌或病毒再次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损伤。因此,在接种疫苗后,人体免疫系统可能会受到攻击,出现暂时的不适,如发热等。

预防接种后出现不适只能对症治疗。全身症状以发热为主,如果体温超过38.5℃,需要给婴儿服用退热药(如泰诺林或美林)。如果体温未超过38.5℃,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给孩子降温并多饮水。疫苗接种后的发热多见于注射后24小时内,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。在辅助降温时,要让宝宝保持舒适,等待反应自行消失。

但是,接种后数天才出现的发热,并不一定与疫苗接种相关。有些婴儿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,可能是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。由于卡介苗常规接种于左上臂,通过免疫刺激可能造成左腋下淋巴结肿大。建议先做B超确定包块性质,再接受PPD(结核菌素皮试)检测。若确为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,大多进行保守治疗,可在结核科随诊。

此外,在接种疫苗后,如果局部红肿,可能是由于注射部位皮肤受到刺激引起的炎症。家长要多加关注注射部位皮肤的红肿现象,如接种部位红肿范围较小,程度较轻,能在几天内消退,说明炎症反应很快被控制,不会造成伤害。如果红肿范围较广,较为严重,应到医院就诊,但看医生前要告诉医生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。

接种疫苗后,如果局部出现硬结,属于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。家长不必过于担忧,硬结会在疫苗接种后几周至几个月内自行消失,不会给孩子造成任何后遗问题。此外,不要把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任何现象都归结为疫苗副作用,因此要认识到疫苗接种的利大于弊。

疫苗接种常见的三种不适症状及其解决方法


参考资料